骨质疏松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一旦患病且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髋骨骨折、脊椎骨折等情况,不仅给生活带来巨大负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
我国骨质疏松防治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全球约有2亿女性有骨质疏松症,60—70岁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有骨质疏松症,80岁以上的人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二。此外,由于吸烟酗酒、性腺功能减退、使用皮质激素等原因,男性骨质疏松病患者也在逐渐增多。据报告,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超过2亿人受到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影响。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骼质地脆弱,有时即使受到轻微外力也会发生骨折。”吴文表示,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的最严重后果,其中20%的患者会在1年内因各种并发症死亡,死亡率甚至高于乳腺癌。此外,50%的患者在随后的日子里将出现残疾。此外,虽然脊椎骨折在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中更为常见,约占所有骨折的45%,但还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约50%的脊椎骨折患者没有得到过诊断和治疗,有些患者是在多次骨折后才被发现。在没有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有些是因为没有重视,认为疼痛躺几天就会好;有些患者虽然就诊,但如果医生的检查不够细致,也不能及时发现。吴文提醒,腰背部疼痛、身高减低、驼背畸形、呼吸困难、胃肠道反流等症状,都可能是脊椎骨折的预警信号。
冬天要更加警惕骨质疏松风险
“预防骨质疏松,必须从小抓起。”吴文说道,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骨密度峰值。除了多晒太阳、多吃含钙食物如牛奶、虾皮等,还要坚持户外锻炼、戒烟戒酒。“更重要的是有条件的人应定期监测骨密度。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轻时骨量的峰值有关,这个峰值大约在20-30岁之间。如果了解自己的峰值骨量,后续每1-2年检测1次,专科医生会对骨折风险进行评估。”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随着天气逐渐转冷,预防骨质疏松的工作更应该倍加重视。吴文说,入冬以来,很多医院的骨质疏松门诊都格外忙碌,来就诊的病人很多。这是因为适度的紫外线照射可促使皮肤中的维生素D原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此外,适度的运动有助于骨细胞的活跃,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而冬季气温降低,许多老人害怕寒冷,更愿意待在家里静坐保暖,而不愿意去户外晒太阳、运动筋骨,导致皮肤维生素D原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的量减少,钙的吸收减少,骨破坏活动增强,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的发生。
因此,吴文建议,千万不要因为怕冷而窝在家中,应多享受大自然的“阳光荷尔蒙”。冬天适时地运动和晒太阳可以减少骨量的丢失,促进钙的吸收和骨细胞的活动性。建议选择上午9-10点和下午2-5点进行活动,因为这时的紫外线A光线有利于皮肤中的维生素D原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同时气温也不会太低,还需注意防止摔倒。
减少骨流失,预防潜在健康问题
如果真的患有骨质疏松,也不用过于紧张。通过长期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在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中,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用药,它们能为骨的形成提供原料,但骨质疏松发生后仅仅依靠“开源”是不够的,还需要“节流”,通常需要使用一些抑制骨骼破坏和吸收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药物等。
吴文说,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疾病,想要“快刀斩乱麻”,一下子将其根治是不现实的,因此最重要的目标是尽力与其“和平共处”,保证防治的最终目的——预防骨折。为此,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能愉快地坚持治疗。否则,不仅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骨折的风险,进而导致治疗成本的增加。因此近年来,医学专家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更简单的方法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比如近年来开始应用一种名为唑来膦酸的新药来治疗骨质疏松,该药可以抑制过度活跃的破骨细胞功能,控制患者的骨量丢失。与传统药物相比,该药的抑制骨吸收作用更强,因此只需要小剂量即可理想地降低骨折风险,每年只需使用一次。此外,唑来膦酸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对胃肠道没有刺激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今年10月的美国骨矿盐研究学会(ASBMR)年会上报告了一项为期6年、涉及1200多名患者的长期研究(HORIZON-PFT)。该研究表明,每年滴注一次唑来膦酸注射液能够更有效地治疗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维持骨量并降低骨折风险。此项研究发现,与停药3年后的骨质疏松患者相比,在治疗6年后滴注一次唑来膦酸注射液,患者新发椎体骨折的风险降低了52%。此外,与该治疗相关的安全性也得到了数据证实,患者可以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