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注意哪些病会加重

立秋过后,气温会逐渐下降。虽然早晚会有些凉意,但是“秋老虎”会导致气温忽高忽低。在这个多变的季节,专家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保健养生,否则容易患上感冒、发热等多种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和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也可能随之而来。

据江苏省人民医院门诊办公室的占伊扬主任介绍,人们的生存环境不能有过大的变化。立秋早晚温差较大,慢性病的急性发作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会比较多。因为夏天人们的血管扩张,慢性病人的药量相对较少。而立秋以后气温会稍微降低一点,慢性病人应该适当地增加药物的使用。专家提醒这些慢性病人要加强自身的注意,安全度过夏秋交替的季节。要根据季节和温度来调整用药,且用药不能间断,还要定时复诊,适时增减衣物,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感冒

由于秋季气候忽热忽凉,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因此,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对气候的变化较为敏感。秋季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质较多,是诱发支气管炎的病因之一。应避免与过敏因素接触。另外,良好的情绪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

胃病

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此外,由于气温转凉,人们的食欲也相应增加,使胃肠功能负担加重,导致胃病复发。这类患者除了注意保暖外,应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合理进食,少吃多餐,戒烟戒酒。

关节炎

秋季是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的高发季节,因为夏季汗水多,秋季稍凉后容易引发关节炎。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大量出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

秋雨病

秋天气压低,湿度大,会对人的血压、尿量等产生影响,使一些人出现沮丧、抑郁情绪。潮湿的天气也有利于细菌繁殖,会增加患伤寒、痢疾、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的机会。

皮肤感染

秋季蚊虫较多,叮咬后出现红肿且痒,搔抓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疮等。因此,在被蚊虫叮咬后切勿搔抓,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以缓解肿胀和止痒。

肺炎

秋季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而肺部对干燥最敏感。因此,应积极锻炼增强肺功能,预防肺炎的发生。饮食方面的调节也是一种积极因素,应少吃辛辣食物,多食用有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萝卜等,以增加肺部的水分。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