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躺着看书会不会影响视力?

日常生活中,有些习惯早已养成,但却不知道这些小习惯对我们的健康有害。例如掏耳朵、挖鼻孔、躺着看书、常戴耳机等等。你是否也有这些习惯呢?如果是的话,你需要注意了,这些习惯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应该及时改正。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日常中的13个不良习惯,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

不宜躺着看书

躺着看书不仅会损害视力,而且对身体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一些生理学家认为:床是用来睡觉休息的地方,当人躺到床上时,人体承受地心引力的面积增大,从而打乱了生理节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床上睡觉的原因。

然而,躺着看书会使大脑不断释放信号,迫使人体摆脱已经减缓的生理节奏。长期如此会使人体的生理节奏失衡,导致神经衰弱和心血管疾病。

一些长期躺着看书的人,由于生理节奏失衡而出现神志恍惚、头脑昏沉等症状,时间久了还会导致骨病和贫血等多种疾病。

不宜经常掏耳朵

经常用火柴棒、牙签、细铁丝或小手指等在耳朵里掏来掏去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容易损伤鼓膜。

外耳道约有七至八公分长,底部有一层负责听声音的鼓膜。掏耳朵时稍微深入,就可能撞伤鼓膜影响听力,甚至戳破鼓膜导致失聪。而掏耳朵时用手指甲或挖耳勺碰伤外耳道周围的皮肤,还可能引发外耳道炎。

耳朵里的少量耳垢,在说话、进食、运动时,会自行掉出来或者被震出来。

如果耳垢积聚过多,堵塞听道影响听力,或者感到痒得难受时,可以用棉花棒轻轻将耳垢带出来,但千万不要用手指甲或挖耳勺用力去掏。如果耳朵确实被大块耳垢堵塞,并且感到痒得难受时,应该找医生检查和治疗,而不是自行掏挖。

不宜随便挖鼻孔

有些人有挖鼻孔的习惯,常用手指伸入鼻孔内挖来挖去。这样会损伤鼻黏膜,对健康没有任何益处。

鼻腔黏膜内血管丰富、错综复杂。完整的鼻腔黏膜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细菌很难侵入。鼻腔内有很多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和细菌进入呼吸道,起到了保护作用。

人的手上有很多细菌,挖鼻孔时很容易损伤鼻腔黏膜和破坏鼻毛。手上的细菌会随之进入损伤部位,引起鼻毛周围的发炎,导致疼痛、干燥、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严重时,细菌甚至会通过面部血管进入颅内海绵静脉窦,引发感染,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不宜随便挖鼻孔,应该改掉挖鼻孔的习惯。

不宜在乘车时看书报

很多人喜欢在乘坐火车或汽车时看书报,这种节约时间、追求知识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但是从保护健康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是不合适的。无论是乘坐火车还是汽车,车上人多、光线不足,长时间看书必然会对眼睛造成很大负担,损害视力。

另一方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左右晃动、上下跳动,使眼睛与书报间的距离不断变化,字迹跳动不清,加上光线不断变化,要看清书报上的字迹,必须不断调整焦距,很容易导致视神经疲劳,进而引发近视。过度的视神经疲劳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车辆摇摆不稳的行进途中,不宜看书看报。

不宜在阳光下看书报

有些人喜欢在冬季或温暖的春秋季节,在阳光下看书。认为这样既可以晒太阳,又不耽误看书学习,一举两得。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在阳光下看书会直接照射到眼睛,对眼睛有害。

阳光中含有人眼无法看到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如果眼睛长时间直接受到紫外线的照射,会损害眼珠上的细胞,使双眼感到剧烈疼痛,几天后才能恢复正常。

即使不让阳光直接照射到眼睛,在阳光下看书,纸张的反射光也很强烈、刺眼,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使人的眼睛产生畏光、刺痛的感觉。长时间下去,会对眼睛产生伤害。因此,在阳光下看书是不合适的。

不宜在如厕时看书报

有些人养成了一边上厕所一边看报纸或书的习惯,一蹲起码要半天。这种做法带来的弊端远大于利益。在如厕时看书报杂志,不仅会抑制排便的意识,还会干扰大脑对排便传导神经的指令,延长排便时间。在厕所蹲坐时间过长,会阻碍盆腔静脉血液回流,血管扩张,容易诱发痔疮。甚至失去了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长期下去会引起便秘。

蹲厕的时间过长,还会导致脑部暂时供血不足,起立时易导致晕厥、摔倒等意外。特别是长期病患、体弱者或年长者,在起立时更容易发生意外。此外,厕所内通常比较昏暗,光线不足,在那里看书报也会对眼睛健康造成损害。所以,要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如厕时间不宜过长,尤其不应在如厕时阅读书报,即使排便困难也不宜久蹲。

不宜长时间坐沙发看书

有些人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以为这样既舒服,又可以长时间看书学习,不容易疲劳。

短时间这样做也不是问题,但长时间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对身体有害。

沙发的座位很低,且有弹性,人一坐上去,臂部下沉,背肌在骨盆后部被拉长。这时看书的姿势,如果将书举得高一点,背部、颈部和眼睛可能会感到舒适,但是两手臂却无法支撑太久,必定会下垂,这使得下部眼肌疲劳。

如果身体挺直,头向下看书,由于头部重力的作用,使背肌在颈部也被拉长。同一块肌肉在骨盆已经被拉长,又在颈部被拉长,如此一来,时间一长,会感到颈部酸痛。久而久之,会导致颈椎相关疾病。

因此,不宜长时间坐在沙发上看书,更不要养成经常坐在沙发上看书的习惯。

不宜抑制哭泣

自古以来有句话叫做“男儿有泪不轻弹”,意思是男子汉应该坚强,不能经常哭泣,即使心里非常伤心悲痛,也应该忍住眼泪。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这是相当不合适的。

有位心理学家进行过一个实验,将成年人分为血压正常组和高血压组,然后调查他们是否经常哭泣。

调查结果显示:在血压正常组中,87%的人在悲伤时曾哭泣过;而在高血压组中,绝大多数从不流泪。虽然不能断言血压变化与哭泣之间有直接关联,但是哭泣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当人们处于痛苦之时,会自然而然地感到悲伤。这种情绪既会给人心理上带来很大压力,也会对人的生理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比如使人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食欲减退、内分泌失调等。如果这种情绪无法得到宣泄,而强行压制,就会损害身体健康。

如果在悲痛之时大哭一场,可以将悲伤情感得以宣泄,让人在精神上明显感觉轻松很多,对健康无疑是有益的。

因此,遇到悲伤时,可以顺其自然地宣泄情感,不必强行抑制哭泣。

不宜抑制打哈欠

打哈欠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反射动作,在呼吸时,鼻腔吸入一些灰尘、花粉或感冒时,鼻黏膜血流增加,分泌物增多,刺激鼻黏膜,会引发打哈欠。有时候,人们在情绪激动、受到强光刺激、感到寒冷或遇到某些疼痛时,也会引发打哈欠。

打哈欠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通过打哈欠,有病时可以将大量细菌(尤其是病菌)排出体外。情绪不好时,通过打哈欠可以让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遇到异物刺激时,通过打哈欠可以将进入呼吸道的异物喷出来。

抑制打哈欠会导致鼻出血,甚至会导致鼻骨折。如果为了防止打哈欠时的不雅动作,可以用手捂住口鼻。

不宜抑制叹息

一般来说,叹息被视为消极、悲观的表现,所以很多人总是抑制自己的叹息。然而,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当面临困难或者无法解决问题时,适当地叹息是有益的。

当人们遭遇挫折、忧愁或忧虑时,通过叹息可以减轻情绪负担;当人们感到恐惧或沮丧时,叹息可以安抚心神;当人们工作紧张或疲劳时,叹息可以让精神松弛。

叹息时,吐音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吐“吁”字有助于养肝;吐“嗬”字有助于静心;吐“呼”字有助于健脾;吐“洒”字有助于清肺。但要注意吸气和呼气要顺其自然。

不宜抑制打喷嚏

打喷嚏是人体一种生理反射动作,当呼吸时,鼻腔吸入一些灰尘、花粉或感冒时,鼻黏膜血流增加、分泌物增多,刺激鼻黏膜,会引起打喷嚏。有时候,人们在情绪激动、受到强光刺激或感到寒冷时,也会引起打喷嚏。

打喷嚏是一种保护性反应,通过打喷嚏,有病时可以将大量细菌(尤其是病菌)排出体外;情绪不好时,通过打喷嚏可以让心情明朗,情绪稳定;遇到异物刺激时,通过打喷嚏可以将进入呼吸道的异物喷射出来。

抑制打喷嚏会导致鼻出血,甚至可能导致鼻骨折。如果为了防止打喷嚏时的不雅动作,可以用手捂住口鼻。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