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方面可以帮助早期发现
刘文虎教授说,国际上对“慢性肾脏病”有着明确的定义,只要肾损伤持续存在达到3个月或以上,就可以确诊。血尿、蛋白尿和肾功能指标异常(如血肌酐水平)是“肾损伤”最常见的表现。然而,这些异常在早期往往较为隐蔽,患者可能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提高警惕,尤其是高危人群。部分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起病隐匿,可能病程已经多年,自己却全然不知;一旦过度劳累或肾脏出现炎症,就会诱发急性症状,例如恶性高血压、贫血等,才被发现。 首先,要充分重视定期的健康体检。相当一部分没有症状的血尿、蛋白尿和轻度肾功能下降的患者是在定期的健康体检中发现的,因此应定期关注尿常规和肾功能情况。特别是年轻人,要预防病情发展导致肾衰甚至需要换肾的后果。 其次,要及时发现慢性肾脏病的可疑信号。例如,早晨起床时双眼睑浮肿、双下肢浮肿、尿中泡沫增多(尤其是长时间不消退者)、夜间频尿、血压增高等都是慢性肾脏病可能存在的症状,应该尽早就医并进行相关化验检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中,肾脏情况应该进行常规检查,因为很多慢性肾脏病是以血压升高为首发表现的。 再次,加强高危人群肾脏情况的评估。家族中有肾脏疾病史、慢性扁桃体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患上慢性肾脏病的高危因素。这类患者除了需要定期进行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如每1-3个月),还需要考虑进行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等更敏感、更精确的检测。这对于更早地发现肾脏受损非常重要。 刘文虎教授还提醒,病程超过5年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将面临更高的肾脏损伤风险,检查频率应相应增加。此外,初诊糖尿病患者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人群,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体内的代谢异常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可能已经对肾脏造成了影响。三个手段可以控制并延缓病情
刘文虎教授指出,慢性肾脏病是可以通过积极治疗、饮食控制等有效手段控制并延缓病情的进展。减轻肾脏负担的措施包括:1、避免高蛋白饮食。尤其是尿蛋白量较大的患者,在进入肾功能不全阶段后,应开始低优质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
2、积极控制血压。要求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尿蛋白量大于1.0g/天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以更低,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3、降低蛋白尿。尽量将24小时尿蛋白量控制在1.0g以内,甚至在0.5g以内。在血肌酐允许范围内(一般认为是265μmol/L以下),可以考虑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这些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能减轻肾脏过度灌注的状态,从而进一步减轻肾单位负担,延缓肾功能的恶化。此外,有效控制糖尿病和纠正血脂异常对于防止肾硬化有积极的意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脏相对脆弱,一旦遭受打击,肾功能可能会迅速下降,因此在病程中避免肾毒性因素非常重要,尤其是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情况迫不得已时,应尽量选择同类药物中肾毒性较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