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消炎吗

冬季的到来,天气寒冷,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应该不是每天洗澡了,但是对于洗澡还是少不了的。在洗澡的时候,你会去掏自己的耳朵吗?是习惯呢?还是为了保持干净呢?那么,你是否知道在洗澡之后掏耳朵是好还是坏呢?你知道怎么洗澡才是最健康的吗?

洗澡后掏耳朵的坏处

不管是洗澡的时候还是平常,很多人都喜欢掏耳朵,有的人是习惯问题,有的人感觉不掏就难受。但是,你知道在洗澡之后掏耳朵可能导致你患上外耳炎吗?

1、耳屎是啥?掏耳朵有哪些危害

耳屎,医学上叫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如果耵聍过多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

因此,耳屎过多时需要掏出来。然而,我们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紧密,皮下组织较少,血液循环差。

实际上,当我们掏耳朵时,并没有轻重之分,只是在感觉疼痛时才停下来。然而,有时无形中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耳朵,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因此,掏耳朵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掏耳朵还会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发痒、流黄水。

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频繁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引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造成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和耳鸣。

2、外耳炎主要由外部因素诱发

外耳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弥漫性外耳炎多由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或普通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很少为真菌等引起。

一般经常掏耳朵的人容易导致外耳道发炎,一般的外耳道发炎是由含有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身体引起的。因此,在掏耳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止细菌感染,最好是少去掏自己的耳朵。

一些人,如有过敏反应、牛皮癣、湿疹或脂溢性皮炎等,特别易患外耳炎。

外耳道的感染可以是局限的(疖肿),或累及整个外耳道(弥漫性外耳道炎)。弥漫性外耳炎更常见于夏天游泳季节,俗称泳者耳。

诱发因素包括:进水或各种刺激物,如喷发剂或染发剂液,进入外耳道和由于要拭净耳道导致耳损伤。通过上皮的脱屑,像传送带一样将脱屑从鼓膜外面向外传送,进行外耳道的自清洁。但是,当患者用棉签等人为地清洁外耳道(拭耳)时,就会干扰自身的清洁机制。

由于拭耳的方向和上皮脱屑活动的方向相反,可能会把碎屑推入耳道内,使脱屑聚集。脱屑和耵聍吸湿后进入外耳道的水,会引起皮肤浸软,为致病菌侵入创造了条件。

3、预防外耳炎要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

防治外耳炎的主要方法是控制感染,促使耳朵保持干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会损伤皮肤并引起感染,还可能刺激皮肤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

其次,要防止污水进入耳朵。在洗头或游泳之前,可以使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涂上油膏来堵塞外耳道。要及时清除外耳道的耵聍或异物。最后,要注意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损伤。

洗澡注意事项

1、饱食或空腹不宜入浴

每顿饭后,人体需要从全身调集一部分血液到肠胃来帮助消化。如果饭后立刻洗澡,一方面会加剧心脏缺血,甚至可能发生心绞痛或猝死;另一方面,由于消化道血流量减少,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诱发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2、洗澡前后,注意保暖

在洗澡过程中和洗澡后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对于体弱的老年人来说。洗澡前的浴室温度应该在脱衣后不觉得冷为宜。洗澡后,要用干毛巾把全身擦干,尽快穿上衣服。

3、肥皂的选择和使用

使用肥皂的量不宜过多,每次洗澡只需搓一遍肥皂即可,使用过多会刺激皮肤,产生瘙痒。皮肤较干燥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儿童,适宜使用含有较多油脂的肥皂,不宜使用碱性肥皂或热水洗澡,以免将皮脂洗去,使皮肤更加干燥甚至起屑打皱。而对于皮肤油腻的人,可以使用中性或碱性肥皂。

4、减少洗澡的次数

可以适当减少洗澡的次数,例如隔天一次或每周两次。洗澡次数过多会将皮肤表面正常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肤表面的保护性菌群全部洗掉,容易造成皮肤瘙痒,皮肤的抵抗力也会减弱,反而容易患上疾病。

在饭后1小时内不宜洗澡,最好在饭后两小时即下顿饭前1小时左右。洗热水澡前,喝一杯温开水,可以补充全身血液容量。空腹入浴则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现疲劳、头晕、心慌,甚至虚脱。

5、水温要适度

水温不宜太高,洗澡时间也不宜过长。

水温在37℃至40℃之间为宜,水温过高会使全身皮肤血管扩张,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容易引起心血管急剧缺血。如果持续痉挛15分钟,就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塞;若发生大面积心肌梗塞,就有猝死的危险。

全部分类